|

中国市政污泥处理面临的难题

针对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以及形成合理的市场形态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面临着许多困难。


1.各地泥质存在差异,处理处置难度不统一

污泥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污水的水质,而来自上游纳污范围的不确定性、各地管网铺设的不一致性,各地区域的差异性、污水处理工艺的不同等等原因,造成我国的污泥存在成分复杂杂、热值低等特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工艺,给处理处置增加了难度和挑战。例如:污泥中可能含有超标的重金属,同时相关针对性限制政策的出台,限制了污泥农用的方向,那么处置之后污泥的终端去向选择性也将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


2.污水处理规模与污泥处理规模不配套

据相关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污水处理量达557.3亿立方米,2021年我国污泥总量达到了7000多万吨,而污泥脱水处理量仅为3800余万吨,说明实际中污泥处理处置的能力存在严重滞后,大量污泥并未达到无害化稳定化的标准,甚至一些污泥去向不明。


3.污泥深度处理设施前期未规划导致远距离运输产生环境风险

我国的城市大部分总体布局是将大型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化布设,以来服务一个区域的人口,就存在单个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高的情况,加之以前污泥处理的含水率等要求并不高,大部分污水厂主要是内简单脱水后外运处置,大量污泥外运就意味着,尤其外运距离远,途经环境敏感目标多的情况下,环境风险极高,因此能够使得污泥在厂内直接进行脱水干化、实现深度减容有了更高要求和需求。


4.产业链未完全打通,相关配套标准未出台

污泥最终去向和资源化利用既要考虑后端的畅通出路,又要考虑安全和风险的问题,也是目前终端处置的一大难题。目前最终污泥去向需要协调协商,也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明确终端去向的泥量规模与处理规模还未完全匹配,尤其是达到完全规模化的资源化甚至形成产业链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市场的逐步形成。


5.付费机制未完善

在目前污泥处理阶段,有一部分地区的处置补贴费用价格偏低,不能覆盖投资和处理成本,就导致投资建设直接中断。因此加快完善价格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保证污水和污泥资金的合理分配比例等等举措,才能令污泥处置稳定发展。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于污泥处置企业来说,加强对新技术研发,降低成本,谁家能做到投资和处置成本相对低,就能与目前的付费形式挂钩,与未来更加携手共进。


污泥若集中处置能够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化也将更具经济性可言,但目前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难题尚未解决,也是诸多企业难以大展拳脚的原因之一,那么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作为企业谁家的技术产品能实现改善或解决以上现状难题,也将扩大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好在2022年发布的《实施方案》中提出新建污水厂应同步配建对应规模的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处理设施,改扩建若厂区空间允许,也应同步建设。并鼓励将污泥焚烧灰渣建材化和资源化利用。将污泥处理关键技术攻关纳入规划,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处理产物及衍生产品标准的制定。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价格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建立与污泥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效果挂钩的按效付费机制。完善污泥资源化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各级政府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导向宣贯,这无疑对于污泥处理行业迎来了巨大的推动。

综合上述几个层面的分析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引领,近期污泥领域也许无法实现极速性增长,但长期来看将呈现阶梯式的进程,相信在政策导向逐渐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污泥市场即将迎来大爆发。